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03章 期货江湖的资本和美国大豆的资本没区别

午餐时间,文健、梁平、王云和李木兰难得凑在一起吃午饭。王云借机提到了最近豆粕期货的异动,并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道:“梁平,豆粕期货最近的异常该不会又和你们有关系吧?”

梁平笑了笑说道:“五师兄,我家产的‘败走麦城’精酿好喝不?就是用强麦酿造的那款?我可是请你和文健品尝过的呀!”

王云听懂了梁平的话中有话,便赶紧岔开话题,向他请教了有关豆粕的基础知识。

王云问道:“梁平,你说这大豆压榨之后产生豆油和豆粕,那要是大豆走强是不是豆粕和豆油都会走强啊?”

梁平说道:“那肯定呀,而且我们国家目前大豆对外依存度有点高,所以需要看进口大豆价格。”

文健对这个话题也很感兴趣,便说道:“平哥,要不你给讲讲呗?”

梁平冷哼了一声,一脸严肃地向众人讲述着华夏大豆的辉煌与衰落。

目前,华夏基本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大豆,尤其是美国。

其实,华夏曾经是称霸过全球“豆”市的。

大豆又称为菽、黄豆。

众所周知,华夏自古就栽培大豆,至今已有大约5000年的种植史,最早可上溯至黄帝时期。

而对于美国而言,直到1804年才从华夏引进了大豆,可能起初这些崇尚资本的物种并没有发觉大豆的“资本价值”,所以在19世纪到20世纪期间,美国人根本不拿大豆当回事儿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1882年,美国还进一步从华夏进口了一些大豆种子,但却没有推广种植。毕竟在那个年代,美国人还完全不晓得,大豆具有成为美国农场顶梁柱的巨大潜力。

1902年,有一位名叫金韵梅的华夏女留学生通过一次公开场合的演讲,把大豆及豆制产品介绍给了美国主流社会。

从此,美国人对大豆的“资本价值”挖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。

就在欧洲因为“一个青年刺杀了一个贵族”(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)而打得不可开交时,美国已经开始默默地尝试推广种植大豆了,只不过当时的产量一般。

转眼来到1929年,一个叫莫尔斯的美国人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来到华夏。他就是冲着华夏大豆而来,因为独具慧眼的他,发现了大豆“钱”途不可限量的“资本价值”。

莫尔斯在华夏的东北和华北地区马不停蹄地调研了整整3年。直到1931年,他终于达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