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44章 李三才

原本怒不可遏的李三才听完侯平的一番话后瞬间警醒过来。

能做到户部尚书的人又岂能是庸才,之前只是被情绪左右了思想,才会频频出错。

而他身边的人,根本无人敢对其劝解,反而只会顺着他的脾气说话,火上浇油。

道理无人懂吗?

当然不是,懂这个道理的人多了,但是身份不同,说的效果也不同。

做为李三才的身边人,如果他们敢劝他冷静,首先就会被怀疑立场。

而此时的侯平说这话,则正好合适。

首先,他是被人推出来当枪使的,属于中间、偏敌对的立场。

其次,侯平跟李三才之间有一书之恩,半师之谊。

所以他可以被视为是一个敌方的内应。

敌人那边的自己人劝说冷静,必然不能忽视。

因此李三才才会被侯平的话警醒,而警醒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巨大的错误。

这些年来,李三才受到的诽谤实在太多了,而他耿直的性格,又迫使他急于为自己辩解,就这样一步步掉入了别人的陷阱。

李三才被朝臣群起而攻,跟他巡抚凤阳各府期间数次上疏陈明矿税之害,并裁抑矿税使之事脱不开干系。

矿税是明朝的一个税种,指专门对一些种类的有色金属征收的特别税。

万历二十四年,万历皇帝为了增加宫中的收入以应付日益庞大的开支,开始派遣太监采矿。

一开始只是在直隶,很快就遍及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浙江、陕西等处。

因为开矿内监们既不懂堪舆,也不可能懂地质学,所谓的开矿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遍及全国的敲诈勒索运动。

其常用手法是寻找当地富庶人家,随口指称其家地下有矿脉,或是其家祖坟下有矿脉,使用各种招术,总之要敲诈出一笔巨额财富出来方才罢休。

而太监们的主要敲诈勒索对象是谁呢?

商人。

能通过经商成为一方富甲的人,他们的背后,一定有官员的保护。

但是因为明朝商人的社会地位低贱,官员并无人敢在明面上保护商人。

所以最后官员就只能作死的弹劾矿税的弊病,企图让皇帝撤销矿税政策。

只是不管官员如何弹劾,万历皇帝都坚持不撤销矿税。

而税使则更加肆无忌惮的敲诈豪商巨富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为您推荐